日本:公共建筑群須建雨水下滲設施
日本于1963年開始興建滯洪和儲蓄雨水的蓄洪池,這些設施大多建在地下,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。而建在地上的也盡可能滿足多種用途,如在調洪池內修建運動場,雨季用來蓄洪,平時用作運動場。1992年,日本頒布“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”,正式將雨水滲溝、滲塘及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,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。
澳大利亞:人行道鋪裝透水磚
澳大利亞在很多新開發居民點附近的停車場、人行道鋪的都是透水磚,并在地下修建蓄水管網。雨水收集后,先在第一級人工池里過濾、沉淀;再在第二級池子里進行化學處理,除去污染物;最后在第三個種有類似蘆葦的植物并養魚的池塘里進行生物處理,讓池塘中的動植物吃掉一些有機物。經過這三道工序后,雨水就被送到工廠作為工業用水利用。
德國:放跑雨水要收費
德國是世界上雨水收集、處理、利用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。其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種: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,集下來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、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。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。道路雨水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。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。小區沿排水道建有滲透淺溝,表面植有草皮,供雨水徑流流過時下滲。
德國還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。新建的工業、商業和居民小區,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,若無雨水利用措施,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。
丹麥:居民用水22%靠天降
在城市地區從屋頂收集雨水,收集后的雨水經過收集管底部的預過濾設備,進入貯水池進行儲存。使用時,經進水口的浮筒式過濾器過濾后,用于沖洗廁所和洗衣服。每年從居民屋頂收集的雨水達645萬立方米,相當于居民總用水量的22%。